2025年4月21-27日 9:00-21:00

广州·保利世贸博览馆

Facts & Figures

Facts & Figures


联系我们

传真 : +86 (0)20 8989 9111

邮箱 : info2@jinhanfair.com

电话 :+86 (0)20 8989 9608

更多 »

邮件订阅

艺术新生代(上):用艺术的视角去设计“家具”

2022.01.04



当代语境之下,

艺术设计的边界一次次被模糊甚至消除,

艺术如何具有功能性

椅子、茶几、灯具、烛台......

本篇DECO邀请5位新生代艺术家

探讨如何用艺术形式重新解读。

 

 
 
 
 
 

 

家具离开人之后,具备独立的雕塑艺术感么?也许有些可以。但同时还能具有强烈的饱满情绪和社会属性么?这是青年雕塑家颜石林在2021年的创作中想要探讨的议题。在他尝试模糊雕塑艺术和实用设计边界的最新作品“Body Chair”(人体造型椅子)系列中,敦实肉感的人体造型椅子、俏皮卡通的狐狸造型茶几都呈现出鲜明的情绪氛围。

 

←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 →

 
《Body Chair (boy)(girl)》,2021年作品,艺术家给雕塑家具穿上了衣服。

 

《场景剧1》,由全新创作的艺术设计家具组成的生活场景;《侧躺的狐狸三角形茶几》,2021年作品。

 

这些家具的身体和社会感的指向性非常明确:椅子可根据个人喜好而随意搭配服饰,这样一来,人人都能参与艺术创作。而脱离了人的使用,这些雕塑椅子自带温度和情绪,组合在一起更具有一种社会性和对话感,仿佛一部生动的生活剧。茶几之所以选择以一只粉紫色的狐狸承托,则因为颜石林需要一个第三视角的角色参与这部 “生活剧”,在情感上起到对生活和人性的窥探作用。

 

《日出和日落-牛仔》联名刘銧銧,2021,聚酰胺、聚苯乙烯、聚氨酯、丙烯,环氧油漆 85x65x90cm

 

《Body chair - Toms》2021,聚酰胺、聚苯乙烯、聚氨酯、环氧油漆,115x50x105cm 

 

这组作品采用了颜石林自2020年起开始的创作方法,即在虚拟现实中绘制模型,然后以3D打印的形式制作成雕塑。VR技术的介入使颜石林脱离早期作品风格、融入更多思考。喷笔软件这一新手段,使他不受常规约束的想象力得以尽情发挥。尽管身处虚拟环境之中,颜石林的真实感受却触发了多重感知,个人的艺术表达也摆脱了物质材料的限制。由此,颜石林跨越了具象雕塑的传统框架, 确立了一套全新的个人艺术语言。

 

 

DECO | 2021年的艺术设计作品是否有统一的艺术理念,最想探讨什么议题?

 

颜石林:从人的情感和身体本身出发,去探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家具,试图呈现家具脱离人后依然能独立地具有雕塑感,同时更具有强烈的人的社会属性和饱满的情绪。随着人们对生活和审美要求的提升,我也想尝试从雕塑专业角度出发,模糊传统雕塑艺术与实用设计之间的边界,看看会得到什么样的意外惊喜。

 

DECO | 在你看来,艺术、设计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如何?

 

颜石林:艺术与设计从未离开彼此。雕塑家永远都在与空间打交道——创作空间中的作品,让空间场域或占有空间的作品有自己的情绪。能点亮空间并萌发情绪和温度的雕塑,就是有艺术性的好作品。其实,我这次就是在空间中创作一组有部分实用功能的雕塑,同时试图建构一种场域情绪。

 

 
 
 
 

 

共代谢工作室的作品是游离在纯设计与纯艺术的界限之间的,他们从对城市中人与物品真实关系的观察入手,将工业构件与家具材料重新组合,打破物品长久以来被赋予的固化印象。艺术品普遍的展陈方式曾在上世纪70年代被Brian O’Doherty总结为“白立方”——围绕博物馆建筑所形成的整套范式,将艺术品放置在权威地位上,无法接近或触碰。以这一形式为对照,共代谢工作室的作品显得非常另类。

 

←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 →

 

共代谢工作室今年6月推出的新collection—公私合用。

 

公私合用08,920×320×450mm/组 (尺寸可变),不锈钢、亚克力、LED。

 

“共代谢 (Co-Metabolism)”是生物学术语,原意指的是微生物降解同一介质中难降解的有机化合物,两人希望借这一概念,将工业构件等大规模生产工业代谢品重新激活,并模糊它们在空间中的功能,打破既有的、恒定的认知,将物件交还给真实的需求。

 

游牧书架, 1100×600×400mm,不锈钢、亚克力。

 

“英国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‘设计师-造物者’运动,设计师们想做一些与大批量生产不同的东西。从国内市场来说,这些限量家具、艺术装置还处在起步阶段,但我们相信未来前景就像‘共代谢’这个名字一样,集合微小力量,产生巨大变革。”

 

 

DECO | 你们两个是如何确定一致的创作方向的?

 

共代谢:我们把作品系列定义为一个艺术计划,每次都会先有比较大的概念,比如“公私合用”系列,是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物件进行重新组织和再生产。在创作的概念上我们统一观点,之后就很顺利。

 

DECO | 你们的作品是否在表达你们的生活状态或是精神状态?

 

共代谢:与其说是我们的生活状态,不如说更像是当下所有人的状态,既接地气又很未来。

 

 
 
 
 

 

在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的周轶伦看来,是艺术选择了自己,因此一直自然地做着擅长的事情。不过,周轶伦并不是典型的绘画艺术家, 他善于通过拆分、重组、模拟等多重手法,延展日常材料的可能。在早期的绘画作品中,他就常带着“游戏”的精神,使用各种非典型的绘画材料,比如废旧材料、二手产品、旧照片、杂志画报等。在2012年成立个人品牌R3PM3后,他将这种创作方式延续到了装置、 雕塑等多种媒介,逐渐形成庞大的作品面貌。

 

←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 →

 

动物椅,用橡皮泥捏出小样后经3D扫描数控机床输出。

 

“相对来说,R3PM3品牌旗下的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,比如凳子、衣服。这是唯一的区别。”R3PM3的作品从创作手法到成型工艺都保持着他一贯的实验性。比如基于猫爬架的置物架,以一把现成椅子为框架,用泡沫加纸板做雕塑,表面用聚氨酯涂料固化再做汽车烤漆。

 

pink is the new black,2021, 北京ROOM6X8。
瑶琳仙境,2021,北京ROOM6X8。

 

“我比较多使用聚合物材质、泡沫、金属、人工合成物,都是在工厂、车间看到被使用最多,最成熟的材质。这些材料代表着快速消费、偷懒又便捷的时代。”或许,身处消费时代无法逃脱注定了周轶伦的悲观,但同时也将他不断推向艺术的边界,用充满趣味的方式温柔反抗。

 

瑶琳仙境,2021,北京ROOM6X8。

 

 

DECO | 既然你认为你选择的那些材料代表快速消费的时代,而你又觉得无力改变这个现实,那为什么还会选择这些材料?

 

周轶伦:一边悲观一边乐此不疲,人就是这样吧。我也想用大理石、碳纤维,但过高的成本和工艺手段的局限,无法独自或小范围内完成创作。应该还会有更合适的材料,但我一般也不会特意去寻找。

 

DECO | 你是如何看待“不破不立”的?

 

周轶伦:不试一试怎么知道?试就要大胆地试,就要试错了,试失败了,试毁了。

 

DECO | 你希望R3PM3在市场中有怎样的发展?

 

周轶伦:被收购,哈哈!

 

 
 
 
 
 

 

费亦宁的创作不仅仅基于作品本身,更接近于对一个庞大的“数字未来奇异世界”的探索。其影像及图像作品是她对这个虚拟世界观察的结果在现实中的映射,作品中的文字则是这个“技术性有机世界”的脚本。

 

←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 →

 

图一,费亦宁于 2020年作的作品《伤心椅子一号》,由泡沫、木头、水彩等材料制成。图二,于2020 年创作的作品《地下室的苹果公爵》,由泡 沫、不锈钢、水彩等材料制成。图三,于2020年创作的作品《自怜之镜》,由木头、镜 子、水彩、玻璃等材料制成。

 

在此创作脉络下,费亦宁的众多作品自然也绝非仅为“非典型造型”的功能性雕塑,而是互有连结的虚构世界中截取的一个片段。艺术家灵感来源于让·科克托版本的《美女与野兽》电影, 此版本的整体设定都呈现类似弗洛伊德所描述的“Uncanny(怪 诞)”状态,而非后期迪士尼的可爱风格……在后者的浪漫化演绎中,原故事里的性压迫、暴力和残酷几乎隐去。

 

于2019年创作的作品《眼泪灯#1》,由3D打印树 脂、丙烯、灯泡等材料制成。

 

艺术家用雕塑作品再演绎了野兽家宅中“有生命的家居品”,却刻意隐去了故事的主角,通过这些“有灵家居品”的形态来映射缺席的主角的内心情感及精神世界,构建多重隐喻。费亦宁称 “非人类中心视角”的创作主张,已然为超越现实的社会权力结构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。

 

于2020 年创作的作品《自怜之镜》,由木头、镜 子、水彩、玻璃等材料制成。

 

 

DECO | 你的很多作品有比较丰富的文本,这些文字也是你作品的一部分。在创作的过程中,如何处理文字和图像的关系?

 

费亦宁:图像和文本常常是并置关系,而非先后顺序。图像和文字之间我会刻意让它们彼此保持一定的距离,正如玛格丽特·杜拉斯导演的实验电影,其中音画分离的效果,留有想象的空间。若两者的联系太过严丝合缝,会失去文字的力量。

 

DECO | 有的艺术家倾向于体验型创作,以无意识的即兴感觉为主导,作品也没有明确的主张。而有的艺术家的创作则有非常明确的构思和观点。你怎么看待这种分类?

 

费亦宁:就我个人而言,创作过程中的材料选取部分是无法纯靠感觉来判断的,感性往往作用于最初的渲染和微调环节。依赖于潜意识驱动创作,后来会刻意的去明确表达;而经过了理性的构思过程,将主张和观点用与之匹配的艺术语言去表达,将观点置于作品本身呈现之后,形成另一层“自然意识”,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。

 

 
 
 
 

 

潘望舒的艺术创作以其功能性雕塑著称,例如杯子、灯具、烛台等功能方向不同的系列,而它们的共同之处也显而易见——卡通化的清晰的人脸官图像。这些图像虽然线条简单,表情却生动而丰富:快乐、迷惘、沮丧、挑逗、得意——悲喜间的种种情绪表达准确而细腻。在宏观经济和疫情等大环境的普遍负面情绪中,潘望舒将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器物表面加上人脸,仿佛赋予了这些器物生命与感情,观众及使用者可以在生活中与其互动,建立情感连接。

 

←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 →

 

潘望舒的创作多来自家庭关系、自我探索等主题,并由一套连贯的、自洽的视觉语言与其结合。高饱和度色彩、看似“可爱”的外形下实则带有对社会及人际关系的批判与反思。在造型过程中,潘望舒常根据手部的即兴感觉去起型,“雕塑带着人走”, 这亦与她尝试“增添雕塑的触摸感”之主张相呼应。

 

潘望舒于2021年创作的陶瓷作品《你是一朵五瓣的小花——黑灯》。

 

雕塑最终的视觉效果往往带有一定的随机性,高温作用后的釉料颜色会发生变化,成品雕塑表面的质感也会因此不同。例如《黄黑色台灯》 中略微卷曲的花瓣、台灯扭曲的灯柱、单人座椅表面的流淌效果等。材料本身的自发性某种程度上赋予了作品自主的外形,与艺术家的“自我赋权”的创作理念相契合。

 

潘望舒《烛台》陶瓷,2021。

 

 

DECO | 你的作品大多拥有高饱和度的浓烈色彩和怀旧的简笔卡通风格。这种视觉风格是怎样形成的?

 

潘舒望:我有时候会在淘宝上搜索一些“山寨品”,这些廉价商品大多模仿现有的流行卡通人物或为人熟知的“IP”,却又有失真之处,形成一种自创的“山寨时尚”感,类似儿时的小卖部会贩售的小玩具、超市门口的儿童摇摇车。这种“接地气”的审美体验给了我灵感,虽在山寨仿造之中失去了原有的标准化的精美,却形成了一种这片土地独有的、生机勃勃的视觉语言。

 

DECO | 你的早期作品以纯造型雕塑为主,从杯子、烛台,到最新的系列,似乎慢慢有了更多的功能性。是什么促成这样的转变?

 

潘舒望:从雕塑到现在的功能性作品和家居系列,我的作品一直持续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。尤其是与原生家庭和自我意识探索的主题。疫情期间长期在家的生活是一个契机,让我去尝试做一些可以与人更多互动、陪伴、可以触摸、可以介入人的生活、可以使用的雕塑或物品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常用链接

锦汉家居礼品展线上展

联系我们

广州市保利锦汉展览有限公司

传真 : +86 (0)20 8989 9111

电话 : +86 (0)20 8989 9608

邮箱 : info2@jinhanfair.com

锦汉家居礼品展线上展